贺子珍的大女儿流浪民间,晚年毛主席听闻真相,为何没去见一面?
1964年1月10日凌晨,北京中南海灯火通明,一份从福州拍来的加急电报摆在工作人员手中。电报核心信息仅一句——“杨月花身份疑似确认”。这条线索,像一粒石子落入深水,激起层层涟漪,也把负责人瞬间拉回35年前的龙岩。
1964年1月10日凌晨,北京中南海灯火通明,一份从福州拍来的加急电报摆在工作人员手中。电报核心信息仅一句——“杨月花身份疑似确认”。这条线索,像一粒石子落入深水,激起层层涟漪,也把负责人瞬间拉回35年前的龙岩。
“1973年夏末的午后,火车站人声鼎沸——‘月花?是你吗?’”声音里带着试探,也带着压抑了几十年的惦念。抬头的一瞬,四十多岁的杨月花与白发斑驳的贺敏学相对,双方都愣住了。片刻安静后,贺敏学眼眶泛红:“月花,我找的你好辛苦。”这并不是普通的舅甥重逢,而是一段被战
在五十年代,中国的政治运动此起彼伏,连绵不断。但这 些对李敏的触动都不大,这是因为那时她年纪还小,正在学校 读书,她专注的是学业,对社会上的政治运动不大关心。
1948年,贺子珍同娇娇,岸青,随着东北三省的解放,由 哈尔滨迁至沈阳。在沈阳,贺子珍与阔别十几年的妹妹贺怡重 逢 了 。
1956年3月的上海阴雨绵绵,赖少其望着窗外梧桐,叹了口气。七年前,他还挤在人潮汹涌的天安门广场旁,举着军代表团的红旗参加典礼,如今却在信纸上反复斟酌一个熟人的姓名——贺子珍。
1935年6月,川西高原骤雨倾盆,红军纵队在泥水中艰难跋涉。补给告急,体力透支,人人勒紧皮带。行军最怕的不是饥饿,而是有人破坏纪律——这在枪林弹雨间几乎等同于自绝生路。
1984年4月,75岁的贺子珍在上海病逝。临终前躺在病床上,她拉着女儿李敏和哥哥贺敏学的手,声音微弱却坚定:“我想去世后,能够和毛主席近一些。”最终,组织将她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。
1979年9月3日,也就是妈妈带我回京上学的第三天,中央派专 机把外婆接到了北京。这个日子离9月9日外公逝世三周年纪念日还有 六天,离10月7日外婆70岁生日还有一个月。
1967年深秋的一个晚上,福建省福州市某条小巷里突然来了几个戴红袖章的人。他们二话不说冲进一栋老式居民楼,把正在批改文件的贺敏学拽了出来。贺敏学当时是福建省副省长,可没人给他解释原因,邻居们只听见他被押走时还在问:“我是共产党员,到底犯了什么错?”